邵阳新闻网6月23日讯(通讯员 杨期柱 肖才远 向泽)在建筑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,地方高校如何突破传统工科教育壁垒,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?邵阳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给出了一份颇具创新性的答卷。该校构建的“三维融合”跨学科培养体系,通过学科交叉、能力导向、产教协同的立体改革,实现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从“单一技能型”向“系统创新型”的转变,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破局:直击传统工科教育三大痛点
“毕业生在智能建造岗位的适应期长达 3-6 个月,70% 企业反馈跨学科能力不足。” 这组来自多家建筑企业的调研数据,直指传统土木工程教育的深层矛盾。在新经济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当下,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 “单一工程技术” 转向 “跨学科知识整合 + 复杂问题解决 + 创新实践能力” 的多维素养,而传统教育体系存在三大堵点:
学科壁垒导致知识碎片化,结构力学、混凝土设计等传统课程与 BIM 技术、人工智能的融合深度不足;实践教学与产业前沿脱节,验证性实验占比过高,学生难以接触真实工程场景;校企合作浅层化,师资跨学科教学能力欠缺,制约创新实践能力养成。“当建筑业已进入‘智能建造 + 绿色建筑’时代,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打破‘黑板上建房子’的传统模式。” 项目负责人杨期柱博士指出,这一改革既是响应教育部新工科建设“学科交叉融合”的战略要求,更是破解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。
革新:构建 “三维融合” 培养生态
邵阳学院的改革实践以“重构培养模式-优化课程体系-搭建协同平台”为主线,形成了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在培养模式上,该校创新性提出“三维融合”体系:打破土木与信息技术、管理科学的学科边界,将人工智能、绿色建筑等前沿内容融入课程,形成“学科交叉融合”的知识基底;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,通过模块化课程、项目式教学实现“能力分层递进”;实施 “3+1”工程师培养计划,前 3 年完成跨学科知识学习,第 4 年深入企业开展项目式实习,构建“产教深度协同”的育人闭环。这种模式使实践学分占比提升至 35.1%,新增《BIM 技术应用》《绿色建筑与装配式结构》等 7 门跨学科课程,形成“理论奠基-能力递进-实践升华”的培养链条。
课程体系改革呈现 “模块化 + 项目化” 特征:基础模块融合 Python、BIM 等数字工具,跨学科模块开设 3D 打印、物联网等前沿课程,实践模块构建“认识实习-课程设计-生产实习-毕业设计”四级递进体系,并嵌入双导师项目驱动。在《结构力学》教学中,教师引入桥梁倒塌模拟项目,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,实现 “做中学”的教学革新。
实践平台建设体现 “虚实结合” 特色:联合省内高校企业组建跨地域虚拟教研室,共享 10 余项教学资源;与湖南恒运建科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,开展 15 场“企业课堂”;打造智能建造仿真实训中心,开发 BIM 建模、绿色建筑能耗模拟等实验项目,降低真实场景实训成本;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,将教师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创新课题,形成“科研反哺教学”的良性循环。
成效:人才培养与产业服务双向突破
改革成效在学生能力提升与社会辐射效应中双向显现。2021-2025 年,土建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125 项,其中国家级 40 项,6 项创新创业项目获国家级立项;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 90% 以上,20% 以上进入中建等国企,就职于智能建造、BIM 咨询等新兴领域的比例也大幅提升,平均起薪较传统专业提升15%,考研升学率提升至 10%。
在区域教育与产业界,该成果形成显著示范效应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 3 所高校引入“三维融合”培养模式,省内外 10 余所高校来访调研;湖南恒运建科等企业将改革成果纳入人才招聘标准,并共建“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基地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校企联合开展的智能监测、低碳建造技术攻关项目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20 万元,为邵阳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持。
展望:从 “单向改革” 到 “生态进化”
“生成式 AI、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涌现,要求我们持续动态优化课程体系。”项目团队坦言,当前改革仍面临三大挑战:跨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需进一步加强,校企合作的地域边界有待突破,教师 “工程 + 信息技术” 的复合教学能力仍需提升。
下一步,该校计划引入工程教育理念,探索与省外高校的联合培养,并建立“校友职业发展数据库”,构建长效评价机制。正如湖南省 “新工科” 建设政策所倡导的,这场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适应当下的工程人才,更在于探索一种能够自我迭代的教育生态 —— 当钢筋水泥遇上数字基因,当传统工科融入创新血脉,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能真正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,为制造强国建设筑牢人才之基。